近日,上海一位77岁老人在健身器械展会上熟练操作各种器械的视频走红网络,让现场许多年轻人目瞪口呆。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提到养老生活首先想到的画面,是坐望夕阳红的岁月静好,而不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其实这就是一种偏见。
这些年,老年人健身并不少见,全国各地都曾出现健身走红的老人。如海宁73岁的“撸铁奶奶”顾金玉,《哪吒2》中无量仙翁的配音演员、88岁的王德顺等。一头银发的他们,以矫健的身姿活跃在健身圈,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冻龄”神话。但总体而言,健身在老年群体中还不普及。一方面,很多老人认为健身强度过大,担心安全,许多健身房也拒绝60岁以上老人进入;另一方面,现有的健身场馆大多未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缺乏适老化设计。
运动健身有助于老年人降低疾病风险、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胡耀敏递交了一份《加速推进适老化运动场馆及队伍建设,为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持续“加码”》的提案,建议加强体育场馆适老化建设,组建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系统的专业健身方案,同时匹配老年人健身保险机制。
“只要1元钱,从早上八点钟到下午五点钟,这个时间段都可以来锻炼,偶尔过来健健身,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好处。”宁强路上的石泉百姓健身房内,75岁的谭爷叔正在力量区撸铁。健身房内配备力量区、有氧区、康乐球、乒乓球等区域,还有一块宽敞的“客厅区”,摆着沙发和茶几,方便市民休息,这样的健身房让谭爷叔连连称赞。“我住在对面,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这个健身房是按次收费的,有些人上午有空,有的下午有空,方便市民们灵活安排时间。因为之前吃过亏,与充好几千元的健身房相比,在这里不怕老板突然跑路了。”石泉百姓健身房“客厅区”
在共享健身房中,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00后大学生小左因为在学校周围办了健身卡,寒假回到家里正愁没地方健身,如果再找商业健身房办卡性价比不高,而社区内的共享健身房正好解决了他的问题。“我朋友给我推荐的这里,既方便又便宜,也不用办卡,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配套的健身设施还不错,总体使用还是蛮舒服的。”在西康路上的静安区共享市民健身房,记者发现,早间的健身房和早晨的公园有点相似——老年人很多。眼前的爷叔们显而易见都知道,健身房早上最便宜,两块钱一个钟头。76岁的焦爷叔边做拉伸运动,边对记者说,以前早上在公园锻炼,现在改泡健身房了。“早晨过来练一个多小时,浑身很舒服,这里很适合老年人,还能跟老友在这交流聊天,我在这里交到了好多朋友,我也会推荐身边朋友来。”焦爷叔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和其他爷叔一起健身的照片,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也是日常社交的“新据点”。“照片中间这位80岁了,右边这位79岁,我76岁,在这里又可以聊天,又可以健身,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开心。以前在外面的健身房办卡要两三千元,在这里一个月60元就搞定了,我希望这里能一直办下去。”瑞虹路上的嘉兴路街道市民健身驿站,设在嘉兴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1楼,约100平方米的空间内,设置有3台跑步机、2台椭圆机、2架动感单车以及腹肌板、哑铃架和综合训练器械等。正在跑步的谭女士说,她是这里的常客。“这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面积不是很大,但基础的训练器械都有。因为就在社区里,距离家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这里健身。未来,我希望能延长健身驿站晚上开放的时间,因为平时我们下班比较晚,八点左右才刚吃完饭,如果营业时间能到晚上10点钟,我觉得会更方便一些。”当公园里的太极拳“转场”到跑步机旁,当邻里社交从家长里短升级为哑铃搭档的互相鼓劲,这些嵌于社区肌理中的共享健身房,更像是一次治理智慧的具象表达。以市场化逻辑激活公共资源的“沉默价值”,既回应了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又为青年“轻健身”潮流提供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日前发布了《老年人健身器材配置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试行)》),在服务老年健身群体、完善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迈出坚实一步。适用于指导社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公共场所老年人健身器材的配置,所配置器材适用于60岁以上、具有自主行为能力,适合体育健身运动的人群。其实,适老化健身房在上海早已出现。2021年6月10日,上海“民政+体育”携手打造的首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揭牌,是全国首创、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截至去年,上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达120家,实现16个区全覆盖。有了硬件配置,还要匹配好“软件”。要吸引老年人走进健身房,除了加大政府投入,也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健康、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当下,为老龄群体量身定制的健身产业正是一片蓝海,有望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夏天,我们关注到了位于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中心2楼的这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当时长达一年的升级改造还没开始。和大部分商业健身房会拒收75岁以上高龄老人不同,这家健身房入会不设定明确的年龄上限,但有明确的准入下限,“必须年满50周岁”。于是,不到百位常年活跃在这里的老人,构成了相对封闭且单调的小世界。尚体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这家长者健身房的运营方,目前类似的长者健身站点全市已有170多家。这一项目,是“十四五”期间由上海市体育和民政等多部门牵头,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半径内社区运动空间的全国首创举措。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随老人们经历了健身房因升级改造停业、重新营业,也见证了一群上海普通老人通过运动对抗衰老的历程。老年心事,在一台最高配速只有“8”的跑步机按下暂停键后,徐徐展开……在健身房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律动沙发上,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踏入这个健身房的理由,有时可以很主观:比如空气里弥漫着的消毒水味道让人安心。老年人抵抗力较弱,这家健身房保持着每天营业前后彻底消毒。“像商场里的香水味一样好闻。”一位会员曾对秋金打趣说。但大部分包括秋金在内的老人,回忆起自己踏入健身房的第一刻,都带着种“必须要开始锻炼”的决心。身形比一般同龄人高大的秋金,无论说何种情绪的话,面部表情看起来都有些木然,这最早始于2013年底那次突如其来的“小中风”。当时秋金在全身心照顾刚上幼儿园的孙女,忽然有天,她发现 “左脸一下僵住了”,被确诊为面瘫。现在她状况逐渐好转,但仍心有余悸,每个月会去医院配两针“扩张血管的针剂”。从那时起,秋金对健康问题开始锱铢必较,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下坠”,而她想做的是托住自己的身体,让下坠的速度慢一点。她将希望诉诸锻炼,当时她和老伴关系还过得去,去楼下打羽毛球。老伴故意打“杀球”让她接不住。有一回,秋金打了半小时一直在捡球,她愤而把球拍折断后再也不打了;后来她约女邻居在江湾体育场里快走,但她发现一群人走在一起总要聊天,聊多了还容易有分歧,后来队伍“吵散了”,秋金也只好作罢。“怎么就不能有个地方,容得下老年人在里头锻炼?”她每次路过家门口健身房,看到年轻人在里头挥汗如雨,有些羡慕。2022年,秋金和以前在农场的老同事谢菲因聚餐重逢。谢菲说起在一个老年人专用健身房锻炼,建议秋金也去体验下。秋金立即骑着电动车出发,10多分钟后就出现在了健身房门前。当天她就办了月卡会员,99元的价格再扣除政府专项补助,只要69元,“无非就是2斤牛肉”。79岁的陈珊是健身房第一批会员,4年多以前,她人生中第一次踏进健身房,就将目光锚定在了那台背部的等速肌力训练器,轻微酸胀的腰背部,让她回忆起年轻岁月——腰病是从独自带孩子开始的,有个秋天,上海一直下雨,她总一手抱孩子,一手提很重的生活用品,手空不出来打伞,背部淋潮了一片……退休后的一个春节,她弯下身来给地板打蜡,“突然一下直不起腰了”。去看医生,医生说她的腰椎已经坏得很厉害了。健身房里偶遇“练背器”后,陈珊也开始了与“腰病”抗争。她强调,这样的奔忙与年轻时下班后急着回家料理家务很不一样,“是在为自己的新生活奋斗。”长者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在帮助老人操作健身器材。杨书源 摄
秋金是在连续去健身房半年后,逐渐意识到身体已经出现了变化的。最明显的事是她买了十几斤的菜,从五六百米外的菜场拎回家时,“一口粗气都不喘了,都是那种匀匀的呼吸。”她上跑步机时,也完全像换了个人。刚来时,她双脚双手都无所适从的样子,按到“3”的配速,踉跄着感觉要从传送带上滚下来……半年后,她在“3”和“4”的配速间游刃有余切换,半个小时都会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在健身房“上班”的第4年,陈珊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身体,她能背下自己诊断书上的医学专用术语,“腰椎既侧弯又有滑脱,而且椎管狭窄”,也能准确说出医生开的一长串药名……医生也很赞叹她惊人的记忆力和好心态,打趣她说:“谁得老年痴呆你都不会得。”在健身房被公认的“好学生”,还有91岁的苏杭。上午9点,她都会准时出现锻炼1小时。身高只有1米5左右的苏杭,已是健身房里最年长的会员。在健身这件事上,做了几十年医生的她有种严谨的“解题”风范,健身器械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器械,她就跑到前台刨根问底。她第一次上跑步机时,就被健身房工作人员拦下了。“这个年纪是不能上跑步机的”肖礼玉向她解释。但苏杭执意要上去,“我们帮她做完体测排除潜在风险后,给她设定了5分钟的上机时长和1档的配速。”苏杭每次上跑步机时,都有一位工作人员全程站在她身后,以防她摔跤。好在,这里的跑步机也做过适老化改造,两边的扶手延伸得足够长,两侧都有急刹车,就是为了防止老人站不稳摔跤。渐渐苏杭不满足于“1”的配速了,她想尝试加半档。但跑下来后,她的腿有点打颤。苏杭口头上不服软,还会说一句:“看看我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很多健身房的“年轻”老人也好奇,她在跑步机上蹒跚的5分钟究竟有什么用?但苏杭对肖礼玉说过:“我就是想锻炼下肢肌肉,下肢有力气才能走出家门。”在健身房锻炼,患有抑郁症的马立最初觉得喉咙发紧,和人交流都有问题。刚上跑步机时,他的双脚僵直,不知该先抬哪只脚……一周后,他发现自己能跟上跑步机的节奏了。几个月后,马立发现,晚上也渐渐有了困意,能睡几个小时了,生活像是按下了“刷新键”。老人们在运动结束后,会习惯性在前台的自动血压计前驻足测量。“低了十几。”秋金严谨地在表格上做记录。店内工作人员会提醒老人在运动前后都测一次血压。“运动是天然的降压药。”健身房的工作人员赵佳向秋金解释。为老人在运动后提供好的心理暗示,这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这个健身房的叔叔阿姨和别的健身房里的老人很不一样,他们更纯粹,一心想来锻炼。”健身房工作人员赵佳说。她以前在一家商业健身房工作,销售在开业前游说了许多附近五六十岁朝上的老年人来办卡。但赵佳发现,这些老人来健身房很少锻炼,大多都在 “薅羊毛”,比如每天早晚来洗澡;顺走卫生间一卷卷厕纸;在健身房的卫生间染发,把地面搞得一塌糊涂……这似乎也坐实了社会对一部分老年人的“偏见”。但她思考片刻后又补充了句:“那个健身房的器材,对老年人来说强度很大,他们融不进去。”她意识到,老年人可能是在健身房被边缘化之后,才做出让人反感的行为的。尚体是国内较早尝试对室内健身器材做适老化改造的企业,企业一直在探索什么才是老年人真正适配的健身需求。而长者健身房想做的事情,恰恰是从健身器材设计开始,赋予老年人真正的话语权。运动节奏激烈的“对面”,节奏舒缓的长者健身房,像世界的“两极”。但尚体的运营经理高少虎发现,两个健身房间的人员流动一直在发生:有的老人原本在市民健身驿站锻炼,但年龄渐长或是生了一场大病后,他们“降阶”到了长者健身房。去年长者健身房和市民健身驿站同步升级调整时,有几位老年会员虚报了年龄,忐忑地去外面的商业健身房办卡锻炼,却又因为强度太大没能坚持下来。“好好练,杀到对面去……”一天午后,几位长者健身房的人又聚在一起玩笑似的打趣着。
2023年12月底,这家健身房却突然传出要升级改造3个月的消息。老会员们都很难接受。健身生活戛然而止后,秋金的身体在这一年里出现了太多预料外的状况:静脉曲张的双腿熬不住疼,先后动了手术。术后因为疼痛和失眠的双重诱因,她从来不高的血压一度飙到了200;不久后又因为一口气吃了一袋新鲜桂圆,她血糖突然超标,当年父亲也是因为糖尿病离开的,秋金怕得要命……秋金在网上给自己买了好几样价格便宜的健身小工具。最先买的是长满按摩粒的跑步垫,“我听卖的人说,在这块垫子上跑10分钟相当于在外面跑1个小时。”另一样宝贝是一个滚轮身体按摩仪,“主要锻炼的是腿部力量,避免老年人出门摔跤。”大部分老人,都选择了在健身房改造期间,去户外快走。有时,这些老会员还会在江湾体育场前的广场上偶遇。“最压抑的时候,是下雨天,外面也没得去走了,就坐在家里头傻乎乎的。”秋金认为健身房带给最大的安慰,倒也不是身体素质有了突飞猛进,而是能找到人说话,“是情绪的出口”。这几年,她和性格孤僻的丈夫虽同住一个屋檐下,但“貌合神离”。“我和他现在进进出出,眼皮子底下看不到对方的。”最让秋金“伤心”的一次,丈夫因为她做饭时扔掉了他想吃的鸡脖子,大发雷霆,把她冰箱里的食物全都丢进垃圾桶。至此,秋金决心不再和丈夫交流。她圈定了主卧作为“家中家”,像蚂蚁搬家一样,把小桌板、椅子、养生壶一样样搬进卧室,又在主卧门口拉起了布帘,“一来挡穿堂风,二来隔绝不想看到的人”。秋金房间柜子上,有一个摆件,左边是一个小女孩在拉小提琴,右边坐着一只小兔。她笑着解释:“我孙女就是拉小提琴的小女孩,我就是旁边的兔子,竖起耳朵听她拉提琴。”说这句话时,秋金已经一个多月没和上高一的孙女见面了。75岁的秋金需要更多来自身边人的情感支持,这一点和她结识2年多的健身房老员工肖礼玉看在眼里。秋金记性很不好,肖礼玉常需要帮她送落在健身房里的手机。秋金也嘲笑自己:“电动车停在五角场,转头就找不到了,常常以报警找车子收场。”
在这个健身房内,虽然锻炼器材经历了几代升级,但一个能容纳五六个人同时交流的长桌一直被保留。“社交功能区一直是我们设计长者健身房时一个重要的功能区。”高少虎介绍。2023年上海体育局联合上海体育大学做的2023年度的《上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对参与项目的3172名长者在长者健身房内最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进行调研,发现59.9%的老人表示是器材锻炼,同时也有50.6%的老人投票给了健身房的社交活动。在健身房的大长桌上,老人们话题十分发散,他们会聊起申请一辆残疾人电动车的流程以及“开残疾车会不会难看”的顾虑;他们也会因为一个无法退出微信系统的手机究竟是不是坏了而争得面红耳赤,手机主人大声宣告:“这是我儿子刚给我买的,怎么可能会坏?”也是在这张桌子上,大家一起讨论天气不错去哪里玩,最后一群人心血来潮决定去新场古镇游玩。那次一共集结了14位会员,算是健身房最大规模的一次出游。大长桌也不是人人都愿意融入。80多岁的陈兰总是低着头,自顾自戴着耳机刷视频。她的装扮和旁人不同,会贴身衣物外再裹一层围裙,头上戴一次性浴帽。她排斥聊天,也屏蔽和健身房其他人的交谈,好像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健身房也不是每天都那么热闹的,健身房员工赵佳逐渐掌握了客流量的规律:周一到周五下午,是老人锻炼的高峰期,一到周末来锻炼的人数就会骤降。“子女要是周末过来,就是头等大事,老人们要准备很久,没空来健身房了……”但一到工作日,老人们家中重归沉寂,大家回归健身房。“相比家里人,还是一起上跑步机的人牢靠。”秋金说。在健身房里,她和谢菲逐渐结成了看病求医时的互助联盟,甚至是动手术这样的大事,她们也互相陪伴。之所以有这样的约定,是因为两个人都发现,无论是看病还是旅行,“70岁”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低于这个年龄,无论独自去做任何事,都是一路绿灯,一旦超过了这个年龄,风险告知书中,都会要求有人陪同。刚过70岁时,秋金也不习惯被年龄约束的日子,她想着各种变通的方法,比如她报旅游团出行时,会邀约一位67岁的朋友捆绑报名。又过了几年后,秋金觉得自己体能下降,也不张罗着外出旅游了。2年多以前,已经75岁的谢菲要动白内障手术,她盘了下身边能在手术室外面陪着的人:年逾40岁的女儿住得远且腿脚不好,快80岁的老伴“一根筋”,办不明白事。最终她把希望落在了秋金身上。谢菲把秋金拉到一边说:“我生病你来陪我,你生病我来陪你。”秋金二话没说答应了,两个人坐着公交车去了医院。谢菲术后当夜,谢菲恳请秋金不要回家,直接在医院旁给她订了一个小旅馆。至此,两个人正式结成了陪诊搭子。尽管秋金儿子也在上海,但她一直觉得,做艺术创意工作的儿子不能被轻易打扰,所以秋金生病也都瞒着儿子。让人没想到的是,谢菲“回报”金秋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去年夏天,她左腿常年静脉曲张的地方疼痛剧烈,她决心做微创手术告别疼痛。谁来陪她做手术?她第一时间想到了谢菲。做完手术后,秋金的腿钻心地疼了一个月,整宿无法入眠,光是外敷在脚上止痛的芒硝,就用掉了15公斤。尽管如此,每次陪诊以后,秋金都会尽力给谢菲亲手做点好吃的,例如瘦肉小馄饨、米糕……“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有义务一直帮另一个人。”秋金说。左脚手术两三个月后,秋金恢复了,她计划把右腿的手术也做了,但她这次不想劳烦谢菲了。主刀医生已是熟人,对她网开一面。“没人陪也算了,我动手术的时候多关注你一点。”医生安慰秋金。就这样,秋金独自完成了第二次腿部微创手术。后来谢菲也有独自去装假牙的经历,那次她因为低血糖,直接从牙医的治疗椅上滑了下去……两个人都在继续变老,谁也不知道这个陪诊同盟能坚持多久,秋金在为未来谋划新的出路,比如她在抖音上刷到过专业陪诊的短视频,“200元陪一趟,这个价格也能接受。”工作日下午,是健身房的高峰期。杨书源 摄
2024年底,长者健身房在经历了近1年的装修改造后,悄然重新开业了。健身房门口的开业公告里写道:“即日起到1月12日,健身房免费运行……”一时间长者健身房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但十多天的免费体验期一过,健身房里又冷清了下来。最踊跃的还是曾经那些老会员。健身房重新开张的消息,老会员们是一个个被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的,很多老人听到消息后,当天就来锻炼了。但也有好几位高龄会员,因为身体原因暂时来不了了。魏海潮告诉我们,一年的时光,让有的老人生活出现了很多无奈的变数。毕竟健身房里70岁以上的会员占到了一半以上。2月11日,天气逐渐转暖。秋金从一次小病中恢复,决定正式重返健身房,挽回身体“颓势”。年轻人健身,一般会穿贴身短袖速干服和紧身瑜伽裤,但秋金和健身房大多数老人不会这么穿。她在一条宽松外裤里头套一条贴身的灰色薄线裤,厚毛衣里头还套着薄毛衣,“剥洋葱”式穿法,方便她在运动出汗后穿脱衣物。“那种运动专用衣服薄薄一件,会很冷的。”那天,秋金的电动三轮车还没修好,她决定步行前往。她一路呼哧带喘地走了40分钟。“以前锻炼的时候,半个小时就走到了。”时隔一年,秋金觉得自己的身体机能,需要经历一场重建。秋金发现这个1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发生了不少改变:一直受大家追捧的微循环促进律动训练器增加了好几台,这种“被动运动”为主的健身器,运动能力再差的老人也能适应;原本放在里屋那台硕大综合体测仪,被请到了健身房一进门正中央的显眼位置。这台仪器,是老人们运动强度的重要参考。每隔3个月,老人们就会被工作人员提醒重新测试一次。“这轮改造后,每一位来锻炼的老人,我们都能为他们进行体测、提供适宜他们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的运动方案,并通过智慧化设备实时监测、记录他的身体数据。”高少虎介绍。(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人均为化名,部分新闻图片人物形象已做AI制图虚化处理)来源:综合自上观新闻、新民晚报、话匣子 声明:本平台致力于行业分享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展位销售
吴锦秀 女士 132 4835 1553
刘 星 先生 182 1766 1397
2025上海养老展,上海老博会,AID上海养老展